图片
“完美不在于无可增,而在于无可减。”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
自然所有的生命体,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类,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情: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以维持生命的可持续存活。
通常,植物和动物通过内在的生长动力(相对人类来讲,也可称为“欲望”)与所处的环境时刻达成着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就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它们无力改变自然的环境资源、条件,只能被动地接受和适应。
植物及动物与环境的这种相处模式是一种极其简单的模式,环境给它们提供什么,它们就汲取什么,环境不给它们的东西,它们也很难主动获得,它们的生命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而起伏,在环境的大的周期循环中而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式,达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完美境界。
所谓的极简生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存模式,是契合自然运转规律的生存模式,是内耗最低的生存模式。
在极简生存模式下,生命体根据自身条件,使得内在的需求与外在的资源达成了一种和谐与平衡。
人类本质上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在生存的逻辑上与植物、动物没有根本的区别,都是需要依赖环境而存活。不同的是,人类因为具有强大的思维能力,使其具有更大的生存自由度,可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和多样性。
自然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她像一个巨型积木场,不同积木的组合在不同的思维需求(欲望)下都能够构建不同的物体或建筑形态。
但同时,自然的资源库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她时刻在变化中,人的欲望越大,面临的变化和风险也越大,这就需要人具备更强大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如若欲望跟不上环境条件的变化,内耗就会产生;或者有了欲望却无法达成,执行中遇见强大阻力,内耗和外耗都会产生;或是有了欲望、也达成了 ,但超出身体承载,内耗就会更大,健康也将遭受损失。
最好的状态是达成了欲望与环境条件,欲望与身体条件的三者平衡,使得“欲望-环境-健康”三者恰到好处,形成动态平衡,让身心能够真正与自然环境融合共生,达到一种人生的极简。
极简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存状态,是思维和行动的一致性,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其思想没有形成内在冲突,其行为也不会产生外在冲突。
一个人为何不能天然地做到极简?
因为人不能天然地了解自然、理解自然的规律。
人对环境变化的理解和适应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年四季的轮回,而是自然的大的周期轮回。
这种大的周期可以是几十年,也可能是上百、上千年,甚至亿万年,因为人类的一切依赖于地球的变化,地球的一切依赖于太阳的变化,太阳的一切依赖于更广阔的宇宙的变化。
幸运的是,人类一个单独的生命个体不需要历经千万、亿万年的周期来适应环境,自然通过基因代码把人类以往对环境的适应经验内置在每个生命个体的体内,给每个人一套应对环境变化和适应环境生存的策略和算法。
这套生存策略和算法让人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具备进一步理解环境变化规律、并掌握这个规律的能力,以达成更好地生存下去的目的。
自然有自然的周期规律,人类有人类的周期规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是每次人类的周期规律都能契合自然的周期规律的。
在两种规律相悖的时空中,人类的命运是多舛的,他们的思想被束缚,人性被压抑,自由被扼制。
但在大的时间尺度上,人类的运行规律一直在朝着自然的规律靠近,这种趋势无法阻挡,因为知识一直在累积中,认知一直在升级中,文明一直在迭代中。
理解所处环境的规律,理解自然演变的法则,使自己的思想、欲望和行为契合这些规律和法则,让思维链和行为链完美融合,并内化为一种潜意识的流动,由此,生命便达到了一种极简,也达到了一种极致的宁静与快乐。
感谢您的阅读看更多走心好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